技术分享
唐朝才女薛涛的最著名的诗?唐女诗人薛涛的诗
嗨又和大家见面了,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薛涛的文章,希望你们喜欢。
姐弟恋,放在当下是很流行的。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也不乏先例。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,女子不仅可以出头露面,公开参加社会活动,有的还可以参政议政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武则天,居然可以当上皇帝。还有上官婉儿、太平公主等都是参政议政的女中豪杰。同时唐代也是一个诗歌的朝代,诗人的数量,以及流传下来的诗歌数量,可谓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”。这些诗人当中,不乏出类拔萃的女诗人。比如被后人广为称颂的“唐代四大女诗人”李冶、薛涛、鱼玄机、刘采春。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,女诗人薛涛的“姐弟恋”故事。
在唐代众多女诗人当中,留下遗迹最多的是薛涛,当然留下趣闻轶事最多的也是薛涛。薛涛,长安人,能歌善舞,善写诗词,曾经自创用深红色的小信笺纸写诗,人称“薛涛笺”。薛涛打小就长得花容月貌,而且聪明伶俐,八岁就能写诗。父亲去世后,四处飘零,十六岁来到蜀地,入乐籍。韦皋坐镇蜀地时,薛涛经常出入他的府邸。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、白居易、张籍、刘禹锡、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。
有一年,诗人元稹以御史的身份来到蜀地。他在长安时就对薛涛的才气和容貌有所耳闻,今日来到蜀地,就想见一见这位绝色的才女佳人。经过司空严绶的牵线,二人得以相见,顿觉相见恨晚。一位是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,一位是才华横溢的交际花。两人很快坠入爱河,认识没几天就开始过起了同居的生活。这一年,元稹三十岁,而薛涛四十一岁,整整大元稹十一岁,是典型的姐弟恋。
薛涛爱上元稹,一是元稹外表长得好,玉树临风,翩翩美男子。二是元稹当时的知名度非常高,共同的爱好,容易产生共同的语言,所以薛涛很快就坠入爱河。既然同是诗人,互相表白就不会同平常的情侣那样,整天腻腻歪歪地把“我爱你”挂在嘴边上。自古以来,诗词都是表达爱意的最好的语言。于是薛涛就给元稹写了一首情意绵绵的爱情诗《池上双鸟》:
双栖绿池上,朝暮共飞还。
更忆将雏日,同心莲叶间。
你我二人就像池塘旁柳树上的两只鸟儿,早晨起来一起出去觅食,晚上又一起飞回柳树,双宿双飞。两人就像长在一个荷叶上的两只并蒂莲。这是薛涛,对他们俩那段甜蜜而浪漫的爱情的真实写照。从这首诗可以看出,薛涛是把自己的人,连同自己的心,都给了元稹。用情至深,从这首诗可见一斑。
元稹对薛涛也是一往情深,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,元稹亲自给薛涛铺纸研磨,薛涛提笔赋诗作画,笔走龙蛇,才气逼人,元稹每每被薛涛的才华所惊叹。两人琴瑟和谐,彼此仰慕。元稹也曾经为薛涛赋诗一首,《寄赠薛涛》:
锦江滑腻峨嵋秀,幻出文君与薛涛。
言语巧偷鹦鹉舌,文章分得凤凰毛。
纷纷词客多停笔,个个公侯欲梦刀。
别后相思隔烟水,菖蒲花发五云高。
柔滑细腻的锦江水,风景秀美的峨眉山,变幻出像卓文君和薛涛这样的绝色才女。你们言语巧妙堪比鹦鹉的舌头,文章写得锦绣华丽,就像凤凰的羽毛。擅长舞文弄墨的才子们,读到你们写的文章,纷纷放下手中的笔,自愧不如。你我分别后远隔千山万水,我对你的思念就像庭院中盛开的菖蒲花,和天上漂浮的白云。
这首诗,元稹用华丽的辞藻,盛赞了薛涛才貌和诗词文章。表达了自己的崇拜之意,以及对薛涛的爱恋之情。这首诗后来成为才子佳人们,表达爱意,互相馈赠的得意之作。不过美好的时光总是显得短暂。两人如胶似漆地相处了三个月,元稹奉旨回京,两人不得不洒泪分离。时间不长,元稹被贬洛阳,随后又被贬到江陵。
在这段时间,元稹可以说是人生最不顺心的时刻。妻子韦氏病故,自己纳了一房小妾,不久也病故了。薛涛听说后,义无反顾地从成都到江陵去会晤元稹。本想安抚一下元稹受伤的心灵,两人走到一起过日子。可是不知道元稹当时是怎么想的,反正是薛涛在江陵短暂逗留了几天,就失落地回成都去了。至于为啥走的,临走时元稹又给薛涛怎样的承诺,就不得而知了。
薛涛在成都望眼欲穿地等候着元稹的消息,怎奈“笑渐不闻声渐悄,多情却被无情恼。”薛涛整天掐着指头算日子,就这样等了七年,两千多个日夜呀!等来的却是元稹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,与士族之女裴淑结婚的消息。也许元稹压根就没有娶薛涛的想法,只是把她当做自己寂寞时的一位红颜知己来看待。而痴情的薛涛,却把自己的身心,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元稹。期望多大,失望就多大。从此以后两人终成陌路。本来是大家看好的一对“姐弟恋”,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。
你对元稹和薛涛的这段“姐弟恋”,如何评价?是责怪元稹薄情,还是感叹薛涛的苦命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
唐朝的精锐部队?唐朝军事力量有多强
对唐朝神策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。
中国古代有不少英勇善战的精锐部队。如秦朝统一六国的虎狼之师、汉朝霍去病和卫青率领的精锐骑兵军团、唐朝李世民一手打造的玄甲军、宋朝岳飞得以百战百胜的背嵬军、明朝戚继光将倭寇彻底灭绝的特种部队。
在唐朝中后期,也有这样一支百战精锐:神策军。其组建150年间,经历多次战乱,始终保障了大唐帝国的安全,堪称帝国基石。
神策军的前身是西北戍边军队。创建人是唐朝名将哥舒翰。哥舒翰这个名字,一听就不是汉族人。事实也是如此。他是西突厥人,被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挖掘,活跃在抗击吐蕃的前线阵地,多次击败吐蕃军队。754年,哥舒翰经朝廷批准,成立了神策军,洮阳太守成如璆担任首任神策军使。
神策军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,并非戍边,而是平息内乱。
755年12月16日,身兼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15万反唐。史称“安史之乱”。由于唐玄宗昏庸无能,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屡屡出错。再加上太平日子过久了,唐朝军队很久没有打过仗了,以至于在战争初期被叛军打得措手不及。
在唐玄宗的号令下,神策军1000余人进入中原平息内乱,参与了围攻安庆绪的相州之战。
安史之乱结束后,吐蕃进犯长安,唐代宗逃到陕州,驻扎在此地的神策军拥戴有功,随即成为禁军,由皇帝直接掌握。其规模也不断扩大,由最初的1000余人逐步增长到数万人之多。
神策军的职责是负责保卫京师、宿卫宫廷,以及征伐叛军。这在相当程度上震慑了安史之乱后新出现的藩镇势力,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。
783年,原凤翔节度使朱泚发动叛乱,围攻长安。唐德宗带着皇妃、太子、诸王等仓皇逃到奉天(今陕西乾县),又遭到叛军轮番进攻,危在旦夕。就在这关键时刻,神策军前来救驾。面对人数众多的叛军,神策军顽强作战,使得叛军围攻1个多月,无功而返。
其后,神策军又参与了收复京城之战,迎接唐德宗回到长安。唐德宗回到长安时,感慨万千。他逃出长安期间,满朝文武官员逃的逃、降的降,唯有侍从宦官无一人叛变。自此,唐德宗坚信两点。一是神策军最靠得住;二是宦官最信得过。
基于这一点,唐德宗便将神策军交给宦官掌管。最靠得住的军队交给最信得过的宦官掌管,听起来好有道理。
应该说,在相当长一段时期,在神策军的镇守下,朝廷获得安宁,国家进入稳定局面,社会重新出现繁荣景象。在很大程度上,神策军是唐朝历经安史之乱等叛乱,还能延续150年的坚强保障。
日本僧人圆仁曾经于唐文宗时期来到中国求法,对唐朝局势相当了解,他说:“左右神策军,天子护军也,每年有十万军。自古君王,频有臣叛之难,唯置此军以来,无人敢夺国宝。”
这种说法是比较中肯的。
正因为神策军发挥了巨大作用,因此也享受到极高的待遇和特权。一、与其他军队相比,神策军的给养富足,是其他部队的三倍之多,此外还有额外奖励;二、神策军的将官在迁转升任方面有优先权;三、在法律上享有赦免权。唐朝时期,御史监察百官,唯独不敢招惹神策军。有一年,御史崔远进入神策军驻地,被杖四十,流放外州。
极高的待遇和特权,让神策军吸引了大批权贵富家子弟的加入。他们的加入,使得神策军战斗力大幅度下滑,从一支善战的军队变成腐败堕落的特权集团。神策军在朝廷内外气焰嚣张、结党营私、专横跋扈、欺压百姓、无恶不作、干尽坏事。
到了后来,神策军更是不堪一击。
880年,黄巢起义军攻破洛阳,直逼长安。唐僖宗令大将张承范率领神策军迎击。张承范想选拔一批弓箭手,没想到神策军士兵全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,听说打仗就吓得抱头大哭。这样一支军队,怎能抵御敌人呢?
很快,黄巢起义军就攻破了长安。唐僖宗不得不南逃入蜀。神策军败的败、散的散、降的降。此后,神策军风光不再,到902年,宣武节度使朱温率军进入关中,把持朝政,解散了神策军。
在唐朝中晚期活跃了147年的神策军,就此寿终正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