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对联人丁兴旺?拟写一副对联
从前有个教私塾的孙先生,两榜出身,被财主刘员外请到家教他的宝贝儿子读《四书)、《五经》、《春秋》和《左传》。
刘员外事先申明: 年终经他考核过关方能拿走俸薪,束修是十担燥谷。
孙先生想: 我两榜出身,饱读诗书,满腹经纶,还怕你个大老粗考? 钱没你多,学问比你多。满口应承,签字画了押。
刘员外宝贝儿子不是读书那块料,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眨眼到了年底,员外置办了酒席,说:“孙先生,教了一年的书,劳心费力,辛苦你了,今天略备薄酒为你饯行。鼓不敲不响,话不说不明,当初有言在先,我要考你!”
孙先生成竹在胸:“应该,请员外出题。”
刘员外说:“园里黄牛吃菜。”
孙先王不假思索:“山中野鹿含花。”
对得很好,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平仄也合,无可挑剔。孙先生等待夸奖。
谁知刘员外却摇脑壳说不对,“我园里牛吃菜关山中野鹿什么鸟事?”孙先生一粒谷子拿不到手。
孙先生回到家闷闷不乐,白花了一年心血,倒霉到家了。
孙先生有个胞弟孙二,家里困难,年终来了,想跟哥哥打个宽,办点年货,叫化子有个年吧。见哥哥无精打彩,问他怎么回事,哪里不舒服。
孙先生说:“概莫讲,秀才遇到兵,有理说不清,白教了一年书。”便把员外考他的事
说了个大概。
孙二问:“员外怎么考?”
孙先生说:“员外出了上联:园里黄牛吃菜。”
孙二问:“哥你怎么对?”
孙先说:“当然对山中野鹿含花。”
孙二直摇头,口里喃喃自语:读死书、死读书,难怪拿不回俸薪。“哥,我替你要回十担谷,多的我不要,只要一担谷如何?”
孙先生答应老弟的要求,但不相信老弟能拿回,你大字墨墨黑,小字冒认得,拿得回来?出鬼!”
第二天,孙二来到刘员外家,直言不讳,开门见山说代哥哥来担谷子。刘员外也爽快说
可以,只要对得起对子。
孙二说:“请员外出题。”
刘员外说:“园里黄牛吃菜。”
孙二说:“必定不关园门。”
刘员外大腿一拍说:“对对对,你比你哥哥强多了,我要人马上把谷子送到你家。不过我有个请求,明年你来教书,年薪加倍。”
孙二满口应承,回到家,谷子也到了家。
孙先生呆若木鸡,问弟弟怎么把谷子搞回来的?
孙二说:“跟员外对对联,他肚里有几滴墨水罗,仍出那副现对联。园里牛吃菜,肯定是没关园门,园门关了,牛进得去吗?”
孙先生道:“荒是荒唐了点,不过也实在。你没读过书,答应去教书,教什么书?”
孙二说:“你教四书五经,我教七斤八斤,十二齿斤,躬背龙斤,比你多好多斤。”
孙先生道:“什么乱七八糟的书,我没读过。”
孙二说:“你当然没有读过罗!几岁你就一直在外读书,我在家种田。我告诉你:七斤八斤是锄头,十二齿斤是耙,躬背龙斤是犁。”
孙先生仰天叹道:“看来,我只有回家种田,只有种田吃白米,哪有读书吃文章,跟你读七斤八斤算了!”
作者简介:杨盛荣,苗族,年过八旬,绥宁县武阳镇人,湖南绥宁县第一中学退休教师。著有民间文学作品多篇。
对明朝初期推行的户籍黄册制度做出合理解释?明朝初期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的原因
赋役黄册又称明代黄册,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、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。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。黄册以户为单位,详细登载乡贯、姓名、年龄、丁口、田宅、资产,并按从事职业,划定户籍,主要分为民、军、匠三大类。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!
黄册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人口登记制度。洪武十四年(1381年)建立。
洪武三年(1370年),朱元璋令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。洪武十四年推行里甲制度。在此基础上,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,主要分为民、军、匠三类,进行造册登记。以户为单位,每户详列乡贯、姓名、年龄、丁口、田宅、资产等,逐一登记在册。
因送给户部的一册,封面用黄纸,故称黄册。按规定,黄册10年一造,每册一式4份,分别上报中央户部及省、府、县有关机构。
民籍除一般应役的民户外,还有儒、医、阴阳等户。军籍除一般供应军役的军户以外,还有校尉、力士、弓、铺兵等。匠籍,登记手工业户,向政府承应工匠差役以及厨役、裁缝、马、船等。另有灶籍,登记制盐户。黄册的编造程序是,由政府仍把户帖发给各户,每年填报,由地方官核实其丁口、田宅及资产等的变动情况,逐年累计的材料作为10年大造黄册的依据。
历史来源
赋役黄册从字面理解为记录赋役的黄册。赋役即赋税和徭役的合称。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、银钱等;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,包括军役、力役、杂役等。最初,周王室和诸侯向臣属定期征用兵杂、武器、衣甲等,称赋;征收农产品称税或租。
春秋后期,各国逐渐从田亩征赋,赋和税渐趋混合。秦汉起,按田地、人丁、户籍征收赋税。明代中叶实行一条鞭法,清雍正时实行摊丁入地,赋税就专指田赋,而将盐、铁、茶、酒以及行商、典当、契约等的征课统称征榷或杂税。
清末,习惯上把赋税作为多种税课的统称。起初,赋包括军役。秦汉以后,赋指按户征收的税,徭役则另行征发,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。秦代规定,男子22岁起,每年在郡县服军役一月,称更卒,在中央服役一年,称正卒,屯边一年,称戍卒。汉代也行此制度,民夫可出钱募代,称更赋。
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,办法苛刻,即使在非战争年代,为筑城挖河、营造宫室、整治园囿等等,征发动辄数十万人,使田地荒芜,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。
历史黄册
黄册共造4份,上送户部,布政司、府、县各存一份。因送户部的册子表面用黄纸,所以叫“黄册”或“户口黄册”。明朝政府依据黄册向人民征收赋役,因此,又叫“赋役黄册”。
明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,规定发给各户的表册,必须由本人填写,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,如有隐瞒作弊,家长处死,家属流放化外。明初黄册的编造,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,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。